2)439 《焦耳》综述,光速接收!(求订阅)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兴思,遇到审稿人建议引用文献时,他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用不在自己文献阅读库中的文献,除非那篇文章真的是非引用不可。

  也就是说,他只会引用那篇档次相对较高的CM,另外两篇SolarRRL就不引用。

  魏兴思认为:“审稿人有建议的权利,文章作者也有不采纳建议的权利,只要能拿出合理的理由就行,编辑那边都是有自己判断的,不会单凭审稿人的意见来决定一篇文章。”

  不过,许秋还是比较心善(从心?)的,索性也不挑挑捡捡,就全部引用了。

  第三个审稿人大概率是个老外。

  审稿意见写的比较“随意”,有很多口语化的表达。

  开始也是称赞了许秋和魏兴思ITIC系列的工作,将这个系列的工作称为是“BIGbreakthrough(大突破)”。

  这也是一些歪果仁喜欢的表达,在表示强调的时候,就把整个单词都变为大写字母。

  国内如果表示强调,书面上表达的形式是在字的下面画两个点,不过出现的情况比较少,可能只有在语文课本上会有,通常都是用“”,甚至。

  之后,这个审稿人还提了一些很具体的意见,有些碎碎念的样子,想到哪里说哪里,不是那种分条罗列的,诸如此类:

  “作者你们为什么不聊一聊是怎么想到要做ICIN这个结构的呢?”

  “你们认为ICIN单元相较于同类的饶丹宁结构有什么异同?是什么产生了两者之间的性能差异?”

  “你们认为有机光伏领域近三年的效率极限是多少?”

  “……”

  问题虽多虽杂,但好在都是一些小问题,而且也算是帮忙补足文章的质量,让文章变得更加完美。

  其实,这也是科研圈建立同行评审的初衷,即让发表出来的论文质量有所提高。

 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,就有些变了味道,现在的同行评审,很多时候都是互相给对方的工作挑刺,从鸡蛋里挑骨头……

  不过,仔细想想,这其实也是一个领域发展壮大必须要面临的问题。

  在最开始的时候,通常是一小撮爱好者聚集在一起,成立一个组织,组织内部都是志同道合的人,基本上都是为爱发电,不那么在意利益得失,目标也是高度一致。

  而随着组织慢慢发展壮大,门槛逐渐降低,不断的吸收新人进来,而进来的新人质量良莠不齐,且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诉求,这就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本来的模样。

  拿科研圈来说,早期就是一小撮富人,他们过习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后,想试图找一些精神方面的追求,就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,纯粹是为了兴趣爱好,大多不为名利。

  而现在想搞科研的门槛已经非常低了,科研本身也慢慢演变为一种职业,一份工作。

  类似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09m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