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458 《科学》,正式启航!(万更求订阅)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要突出近期重大的科学进展,但不能主要讨论作者自己的工作,可以为一个领域内的发现提供背景,或者解释潜在的跨学科重要性。

  同时,还要求发的“观点”应该为别人的研究增加一个维度,而不仅仅是对别人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进行总结。

  另外,由于是为了表达个人观点,除了极少数例外,“观点”的作者不应超过两个。

  换言之,就是别人发了一些CNS之类的文章,我过来点评点评,发表一下自己对这些工作的看法。

  当然,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提出看法的,基本上是大佬专属。

  “书籍或媒体评论”,最多800字,以新书、电影、展览、表演、移动应用程序、博客和其他可能引起读者广泛兴趣的媒体为主题进行评论。

  同时,还要求作者在投稿“书籍或媒体评论”前联系编辑,说明“为什么你认为这项工作会引起科学读者的兴趣,以及为什么你能很好地撰写评论。”

  看起来,有点影评的意思在里面,许秋估摸着同样是大佬专属。

  不过,《科学》期刊居然会收这种类型的投稿,还真是许秋之前没有想到的。

  “政策讨论”,1000-2000字,1-2张图片,最多15篇参考文献,要求介绍与科学和社会之间具有政策影响交叉点的问题。

  “信件”,最多300字,讨论过去3个月在《科学》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或普遍感兴趣的问题。

  “电子信件”,“信件”的电子版。

  “技术评论”,最多1000字,2个图片或表格,15篇参考文献,无需补充材料,仅电子版发表,对前3个月内在《科学》期刊上发表的核心结论和/或研究方法进行评论。

  总体来讲,“短评”这一类的文章有个共同点,那就是短。

  许秋之前看到的有机光伏领域就,发表在《科学》上的文章,大多数都是出自“短评”。

  这类文章,虽然也算是《科学》文章,但相比于第一种“研究文章”,和第二种“报告”格式的文章来说,含金量就差了不少。

  因此,一般出去宣传自己课题组发表《科学》文章的研究者,别人都会默认他们发表的是第一种“研究文章”,或第二种“报告”的工作。

  不过,话说回来,能够发“短评”的人,多半也是大佬,很多都是自己本身就曾经发表过CNS的。

  或许《科学》提供“短评”这个类目,也是为了能让大佬们在上面多灌灌水。

  这里的“灌水”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,偏中性,和狂发SCI三四区的那种灌水不同。

  本身“短评”就有点像是论坛一样的存在,大佬们在上面发点评论,就如同是论坛灌水一般。

  在了解四种投稿格式后,许秋没有纠结太久,便直接选择了“报告”格式,也就是25

  请收藏:https://m.09m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